Wednesday, January 22, 2014

創科局欲辦實事 棄官僚交貨思維

2014.1.22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8e9b543c-e58c-474d-881d-e63f1d714f24-874054

業界努力游說社會支持的「創新及科技局」終於有機會成真。

創新及科技局任重道遠,我們希望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改善生活質素,為年輕人開拓出路。這只是漫長工作的開始,因為推動科技產業不是改個名字、調動一下架構便大功告成。

須有執行力 莫「雷聲大雨點小」

政府要成功得到立法會各黨派支持,交甚麼功課才最重要。若政府在毫無執行細節之下就期望立法會齊心支持,亦未免妙想天開。所以與其說「成功爭取」,倒不如思考如何令創新及科技局達到其目標,而不是枉花公帑和人力資源。

政府高調推動科技業已非首次,但雷聲大雨點小。政府過去十多年多次推動科技產業,然而至今本港經濟繼續由傳統行業支撑。董建華年代提出發展知識型經濟,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1998年起設立創新科技署,並投資科研基建;事實證明,今日不少對業界有用的措施和計劃,都在「資訊科技及廣播局」時期奠定。曾蔭權政府則重新包裝,推動包括創新科技的所謂六大優勢產業,錢用了不少,但未見實際成效。

創新及科技局只是方法,不是最終目標。謹藉本文提出我對創新及科技局的三個期望、兩個關注和一個要求。

三個期望:規劃制度化、突破官僚思維、促進跨界別創新

「執位」、「重新洗牌」並不足夠,重要的是以甚麼思維推動科技。我們需要一個從大局着眼、有執行力的政策局,而不是另一個官僚架構。

效星日韓台 設中長期規劃機制

有人覺得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只為業界利益,又有人認為現屆政府能力低下,對新政策局成效存疑。我理解這些看法,推動科技短期未必看到成果,亦不及派福利吸引。不過,全球向創新經濟方向競爭,香港沒有條件浪費時間,亦不宜因短期的政治考慮而卻步。

新加坡、日、韓、台等地都展開國家級的科技業規劃,並設中長期規劃機制,規定政府需定期評估未來需求,制定科技產業政策,並撥出資源執行。希望未來政府能商界、學者等參與規劃,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制定的「數碼21策略」升格,有系統地探索香港科技業與其他範疇的合作,創造更多機會。

衡工量值計績效 難鼓勵科研

過往不少從事科研人士反映,政府雖然撥出資源,但資助制度煩瑣僵化,事事以行政和會計考慮為先。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時,應加強靈活性讓研究人員靈活運用資源,重視跨界別創新,除推動技術研發亦不要忽視資訊及通訊科技,善用雲端運算、物聯網等的科技,助業界拓展本地和海外市場,創造就業和社會效益。

兩個關注:評估績效、維護網絡自由

過往不少推動科技產業的計劃分散不同部門執行,加上官僚「交貨思維」,結果空說推動科技,但卻不肯承擔長遠投資的風險,例如應用研究基金成立幾年便因為項目無法回本而被開刀。審計署主要以衡工量值方式量度績效,未必完全適合科研工作性質。希望政府衡量產業政策時能增加更多指標,定期檢討科技政策。

另外,新政策局亦不可以任何方式影響網絡表達自由。今次施政報告中較少人提及的一項新措施是警隊的科技罪案組將升格為「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我關注政府會否藉預防罪案為名監控網絡,這點必須多加留意,斷不能為資訊安全而藉故打壓網上言論。

一個要求:局長不能只找梁粉

對於局長人選,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由一位有長遠目光、熟悉科技的業界人士出任,有能力調動資源,協調現有的相關政府部門,並得業界廣泛認同,可以與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當然絕對不能只找「梁粉」出任。

今次政府願意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發展科技產業,至少方向正確,但我希望政府今次落實重視科技,盡快制定具前瞻性的產業政策,並改善僵化煩瑣的執行和評估績效,靈活地推動科學、技術和創新,為香港經濟、社會和下一代發展創造效益。

雖然我們擔憂特首空有願景但力有不逮,但香港總不能繼續空等,競爭力不斷下降。若然擔心是否做得到,惟有多加監察和鞭策,幫助香港把握創新及資訊科技帶來的機遇。

撰文: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