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6, 2011

分拆教材不如開放

近期教育局與教科書商的爭拗,仍未解決。教育局「單方面」宣佈落實學生使用的課本和學校採用的教材分拆定價出售,為的是換取年年加價的教科書可以有減價空間;但書商反駁說沒有協議,反而今年照樣加價百分之三至五,部份更高達一成,然後又反建議把部份書價凍結,換取再拖一年才分拆。

書商姿態強硬,教育局也不甘示弱,但雙方都只能在現有機制下糾纏不休,結果只苦了家長。書商經常指出教科書版權情況複雜,不易解決,然而,像任何問題一樣,拖延下去亦無助解決問題。始終,書商與近期的政府外判服務商都已經太習慣政府補貼了,政府一直向大量基層家庭學生補貼書簿費,多年來,根本已經間接補貼書商。

老師間出現數碼鴻溝

為甚麼教育界、家長和政府不能「跳出匣子去想」?除了令家長和學校覺得「有點揸拿」,還有甚麼理由買印刷版本的教科書?每年買教科書的錢,讀完幾年中、小學已經可以買到好幾部平板電腦了。有些老師對筆者說過,其實在不同學校和老師中間,也存在一種數碼鴻溝,有些老師自己開發了教材,根本不需要倚賴教科書,但很多老師卻只能依書直教。

書商說版權問題複雜。其實,不用他們那些書和教材,便完全不複雜了。為甚麼一定要用他們的書和教材?為甚麼教師們不能合作開發像軟件的「開放源碼」的內容,利用「共享創意」( Creative Commons)授權機制呢?花在買教科書的錢,包括政府的補貼,可以用來幫助學校電子化,及為學生添置和維修電腦和軟件,經濟效益肯定比年年買、年年丟的教科書為佳,對教學也必有益無害。

這想法並非天方夜譚,數以萬計的教科書已經在 Wikibooks.org可供免費下載任用,當中的英文書有 3萬多本,為數最多,可惜中文教科書仍只有千多本,而且並非專為某地方課程開發。但這不代表「維基書」行不通,只是肯參與的人仍然太少。

有些人說香港情況特殊(香港何時不特殊?)、老師太忙(有誰不忙?)、市場太小等,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不開始就永遠不會完成。現在我們面對最大的困難,依然是人的腦袋,不肯改變思維。

分拆教材和教科書,不如全面開放和分享教材。

2011年4月16日 刋載於《蘋果日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