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4, 2010

八十後的互聯網

八十後不要做一條咸魚!

「…有些人把這些運動與所謂網絡欺凌混為一談,但筆者始終認為任何時期的社會運動也有少數人用上不良手法,但這不代表互聯網令這一代過分激進。」

最近社會上熱列討論「八十後」、「五十後」之爭,「五十後」這第二、三代香港人,是否在阻礙第四代的「八十後」上位?「八十後」又是否太過激進?其實,這些矛盾正好給與我們很好的反省機會,而且我們也應得承認,這些「代溝」爭議每十、二十年一閏,並非新事。

「八十後」的朋友,未必認識 1989 年英國樂隊 Mike & the Mechanics 的冠軍流行曲“The Living Years”。歌曲內容主題根本等於陳奕迅的“Shall We Talk”,是兒子向逝世的父親遲來的剖白,而歌詞的第一句是“Every generation blames the one before”(每一代人都埋怨之前的一代)。沒錯,但除此之外每一代人大多也認為之後的一代不及以前,但每一代人也很容易忘記,或選擇要否認自己年青時的激情,甚至理想。

今天的「八十後」並不比以前的幾代人激進。筆者是「六十後」,80 年代我們廿多歲時香港比較太平,雖然開始出現中英談判的陰霾,直至 1989 年。「五十後」有些人也參與 70 年代的更激烈的保釣運動,「四十後」有些更曾經過 60 年代的暴動,說今天的「八十後」激進,倒不如說他們更溫和、非暴力。反之,人不理想枉少年,難道七老八十才講激情?正如周星馳經典對白:「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理想,那他與咸魚有甚麼分別?」

在討論今天「八十後」的題目,面對這群今天 20 至 30 歲出頭的年青人,很多人不自覺地就把他們的表達與互聯網拉上關係,是互聯網讓他們變得更激進?筆者不認同互聯網是原因,只是今天年青人特別懂得利用這工具,在本質上與上一代利用當時最有效的媒體沒大分別。不過互聯網令每個人更容易有發聲平台,令年青人更易傳遞消息、建立人際網絡、組織行動,的確便利了他們發動社會運動。雖然有些人把這些運動與所謂網絡欺凌混為一談,但筆者始終認為任何時期的社會運動也有少數人用上不良手法,但這不代表互聯網令這一代過分激進。

就連一向被視為比較保守的「突破機構」,其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近期一篇,回應「八十後」的強烈訴求被批評為「非理性」和「暴力」的文章中,也提及今天年青人追求的「即時滿足感」。他說:「網絡平台改寫了他們溝通、學習、娛樂、消費的模式;數碼結連的速度,增強了他們對資訊的接觸及彼此結連的能力…他們不願意等待:期待著好像在 Facebook 的網友即時的回應,尋求即時得到回應的『滿足感』。他們覺得在社會中得不到對他們為『教改』、『政改』、『西九』、『皇后碼頭』、『高鐵』發出的吶喊作出積極的回應。 」

筆者認同蔡醫生的結論:「不能漠視他們的內心感受、需要尊重他們今天發出的聲音和力量 ── 他們是這城市的明天」。但我們不能口講便算,要真心付諸實行,但當政府當權者竟只以為年青人關心屋苑泳池有多大,只懂規勸「八十後」的「現實與理想有落差」,恐怕前景不容樂觀。

刊載於《Hitech》 2010年1月14日

註:了解「八十後」 尊重勿漠視 – 蔡元雲

2 Comments:

At 11:50 AM, Anonymous 風火劍塚 said...

哈哈哈!
作為突破的一分子,我想我不算保守呢?

 
At 3:40 PM, Blogger Charles Mok said...

本來我寫是蔡医生保守,但editor改成機構是保守。
哈哈,label好麻煩 :-P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