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5, 2009

互聯網過濾功不補過

  新的一年又來了,香港互聯網協會製作了一張電子賀卡,祝願引述了有互聯網之父美譽、互聯網協會創會會長、現任Google首席互聯網顧問的特.瑟夫博士(Dr Vint Cerf)的一句話:「讓我們在新的世紀立志,教育我們的孩子們,懂得對他們所見所聽深入地思考。這勝於任何的電子過濾,更能建立真理能穩站的基石。」

  在香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第一輪公眾諮詢,已進入最後一個月。在新的一年,讓我們也以另一個新的角度審視過濾互聯網這個問題。不久之前,朋友向筆者介紹了蓮.瑟頓博士(Dr Lynn Sutton)的一本書《不准接入:互聯網過濾如何影響高中學生的學習》。瑟頓是美國華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圖書館總監,這書內容來自她對知識自由應用於中學環境的學術研究,其目的並非如一般數量化的研究,只集中計算不同過濾系統的準確度,如過度攔截(over-blocking)和攔截不足(under-blocking)的比率,而是以質量法研究中學生在利用經過過濾的互聯網進行資料研究時的體驗,分析這些過濾對學生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下之言論
自由所可能受到的影響。

  筆者在此簡述研究的結論。研究發現在校內使用的過濾系統,把正當的、受憲法保障的言論內容也阻截了,雖然校內有機制讓學生要求把被錯誤攔截的網頁解封,但多數學生不知道,或覺得廢時失事,故機制並不有效改正錯誤攔截的傷害,而且學生早已熟悉很多規避過濾的方法。大部分學生表示學校的過濾系統拖慢了他們的研究作業,對此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另較小部分學生認為雖然過濾可能是有需要的,但仍對之持負面感覺,極少學生認為過濾是正面的。

家長式心態不可用


  學生對這種過濾系統其實也有很多改良意見,但從沒人認真地諮詢他們。例如分班級甚至個人化地過濾、給教師權限把過濾停止、在班房內有教師看管下提供至少一台沒經過濾的電腦,甚至實施一個停止過濾的試用期,看看真的有沒有,以及有什麼為害。另一方面,在有過濾下學生其實仍會間中接觸到不良網頁,但他們不覺得這有什麼永久傷害,一般只會處之泰然,繼續作業,但他們也認為那些未有那麼成熟的學生,可能會較受影響。


  總括而言,學生甚至教師都對過濾系統有不同程度不滿,有些學生更指出他們每天在校園所見所聞比網上被禁的內容更甚,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和教師都採取「即使要求改良過濾,也未必有用,有用也太麻煩或太慢」的態度,瑟頓指出,若社會未來的決策者被教成逆來順受,在連嘗試要求改變前已放棄,那麼「民主的前途是暗淡的」(當然,筆者恐怕在香港,教育制度目標正是要訓練這種消極態度)。


  瑟頓的研究引述了很多其他學術研究資料和結論,多數也指出學校與家長與其主觀過濾其認為是不良的內容,不如教導學生自己嚴謹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才一生受用。家長與教師不應短視而因小失大。研究更發現一個關於數碼隔膜的問題,因為有些資源較佳的學生在校內被過濾系統找不到的資料可以回家在沒過濾的電腦找到,比家貧學生或家中電腦被過濾的學生有優勢,也變成了另一種數碼鴻溝。筆者聽過很多人說家境較差的家長不懂電腦,要協助他們監管他們的子女上網,原來研究發現相反支持邏輯的證據,愈管可能對學習愈有反效果。其實關鍵始終是,究竟我們對年青人信任與否。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筆者明白家長對互聯網上不良內容的憂慮,但有些家長對過濾系統的盲目信心是沒有足夠實證和科學基礎的,問題存在但並非如此簡單,過分(誤以為已經)保護後果可能更嚴重。我們在香港除了要對在家用互聯網進行過濾要三思之外,也要正視在學校、圖書館進行過濾的後果,在試圖進行任何強制過濾之前,必須要像瑟頓這類系統化地針對學生意見和對其學習影響的客觀研究,不能只聽從小部分家長或教師的主觀監管意願,而且,諮詢學生意見也要客觀中立地進行系統科學化研究,不能只在學校或個別有立場組織的環境內搞些論壇,只收取到學生在可能有同輩壓力下的回應。

  最後,再說回文初引用互聯網之父瑟夫的那段話,是來自他一篇名為〈真理與互聯網〉的短文,屬於互聯網協會行為守則部分,全文值得引述:


  「真理是有力的溶劑,堅石高牆也可被它溶化。互聯網是自由最有力的催化劑之一,可以把真理露出於願意看到的人眼前,難怪有些政府和組織恐懼互聯網和其揭發真相的能力。但互聯網的力量是把雙刃之刀,也能同樣輕易地傳播假訊息,有識與無知在網上的電子世界共存,哪怎麼辦好?


  是沒有任何分辦真假的電子過濾法的,也沒有任何可分辨金與鉛的魔術技術,我們只有一個工具可用:嚴謹的批判思考。這道理除了應用於互聯網,對所有其他通訊媒體亦然,只不過萬維網令我們看得更清楚吧。珍貴的和垃圾的內容並列,引發人的思維,這是所有人學習的機會,我們真的要思想我們所見所聞的,評估並選擇,揀選什麼東西引導我們。


  有什麼比教導我們的孩子們,裝備他們自己面對這社會、經濟和科技巨變的新世紀,來得更有價值?」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1月5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