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9, 2008

Relief.Asia網上救援平台

  5月2日緬甸發生大風災,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消息和影象傳來,觸動每一個人的心,人人不禁自問,可以做些什麼幫助有需要的人。香港互聯網協會就在 災難發生後成立了Relief.Asia這項網上救援行動和平台,希望利用資訊科技提供一個途徑,喚起人們對災難事件的關注,實際援助受自然災害蹂躪地區 的救災及重建工作。

  Relief.Asia網站是亞洲首個、也是唯一的網上救災管理平台,網站以香港為根據地,目標是成為持續的平台。Relief.Asia是香港互聯 網協會聯同DotAsia(負責國際頂級域名.Asia的註冊管理工作的非牟利組織)在災難發生後極短的時間內,結集亞洲區內眾多合作夥伴,包括 APNGAPNIC、泰國亞洲科技學院intERLab等,體現合作分享、互助的精神。

協助通訊

  平台旨在為有需要的災區救援組織,提供有效的資訊科技系統,協助他們的工作。至今,我們主要制定了一套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臨時網絡及災難管理系統,包括DUMBO(數碼元全方位流動寬頻最優網路狀態路由式通訊協定系統)和Sahana開放源碼救災管理系統。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固網系統及設施往往受到破壞,對內對外也無法提供正常服務。DUMBO由intERLab與法國和日本研究機構合作開發,系統透過 可快速裝置的流動臨時網絡(MANET)提供影象串流、IP話音及短訊等服務,讓前線救援人員透過手提電腦與災區內中央控制中心或其他災區的人員互通消 息。該系統也具備面容分析系統供認別災民之用,以及環境數據量度等功能。

  Sahana開放源碼救災管理系統是一個建基於互聯網的綜合救災管理程式系統,作用是在災難過後,為大型人道救援行動提供的管理支援系統,協助編制失 蹤人口名冊、編制救援組織名冊、管理要求支援的申請、編制營地名冊、志願人員管理、救援物料管理和地理訊息系統等。Sahana由斯里蘭卡的資訊科技業界 志願社群在2004年12月的南亞海嘯後開發的,並在2005年獲斯里蘭卡政府採納使用,後來更在2005年的巴基斯坦地震和在2006年的印尼地震中支 援救災。

  此外,Relief.Asia網站的設計是一個作為公眾介面的社會網絡平台,內容包括由參與救災志願工作人員撰寫的網誌,以及一組以wiki格式編寫 呼籲捐款的網站的連結系統所組成。網站的內部介面基於Sahana系統,讓志願人員進行協調失蹤人口名單、物料捐獻清單、採購系統,以及志願人員與物料的 管理系統修工作。

  對公眾而言,互聯網用戶可看到救援人員傳出的第一手資訊,例如本地志願組織緬甸Egress已經在Relief.Asia發放了最新的災區圖片及資 訊;網友也可透過網上捐款作支援,甚至以志願服務方式支援志願團體的工作及賑災行動。這個Relief.Asia的公眾及內聯平台是在香港我們在過去兩周 之內建立的,若可成為對前線救援組織一點的支援,也算是香港對災民另一小小的幫助。

  至今為止,來至台灣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組織,已經協助我們與緬甸的救災單位取得直接聯繫,並已開始把救災物資及通訊器材,包括通訊網點、戶外天線、無線 通訊設施及手提電腦等,送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部分已經抵達。組織是少數獲准進入緬甸的國際救援團隊,已安排四十名救援人員前往緬甸,另一隊志願救援人員 已在泰國接受訓練,並將盡快前往災區。

救災專業科技化

  四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們立刻聯絡在內地的互聯網組織,協助接觸和聯繫在內地的救災組織,現正共同進行評估,可否利用這些技術方案,為大地震的災後救援 和重建工作提供所需支援。很令人振奮的是,有些香港科技企業已經主動接觸我們,提供它們的方案,我們也樂於盡力作為橋樑。

  希望這個網上平台有助先進科技以創新的方式應用在救災工作之上,鼓勵專業人士尤其資訊科技界不單盡力捐輸,更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參與救災工作。

  現代救災工作是專業、科技主導的,從泰國、斯里蘭卡等亞洲朋友所見,他們樂於開放地分享他們的技術與經驗,協助別人作災難準備,這是很值得學習的;所以,Relief.Asia平台會延續下去,也希望得到業界和專業人員的意見及參與。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5月19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