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信息化締造和諧社會

信息化締造和諧社會

  每年一度、由香港電腦學會主辦的香港國際電腦會議,剛在上周舉行,今年正是大會的第三十屆,見證這個行業和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在這些年間,對香港經濟發展默默的貢獻。

  大會今年的主題是「配合中國優勢,發揮
IT動力」,而主題發言嘉賓是中國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的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先生。周主任也是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高級顧問,對「信息化」在內地和國際上也有深入了解。

  什麼是「信息化」?英文名詞乃informatization,近年在國際上尤其聯合國層面經常套用,所指的超越一般資訊科技應用發展或教育,或推廣電子政務和電子商貿等工作,較多以整體社會、人民、經濟等方面,多角度地廣泛和深化資訊和科技在社會上的影響,並多以國家或區域經濟層面作分析和推動。

改善民生

  周主任的發言中,以其對國家信息化的戰略重點的表述,至為重要。信息化所要求的,並非只在於增加資訊科技應用、改善效率和生產力這些層次,而在於利用現代化過程中的戰略性機遇,推進社會和經濟的改革,在各社會及經濟群體中體現,包括建立新農村,增加農民收入;強化製造業,善用電子商貿;增加金融銀行業的競爭力和管治水平;支援服務性產業的發展等等。最終的目標,是如何改善民生。

  在信息化過程中,也明顯觀察到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農民和從鄉鎮到城市工作的勞動人民,尤其須要關注和支援,而國家利用資訊科技方案改善各項民生服務,從就業到醫療、社會保障至教育和住屋等問題。中國整體來說,其信息化的水平仍在起步階段,不論在政治上有多大限制,做得到多少也好,至少國家亦算坦言承認藉信息化工具,建立較佳管治的需要,甚至指要建立一個「可透視社會」(visible society),一切都要可被公眾觀察(observable)。

不能全靠外購

  國家的立場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不能完全依賴「外購」來發展信息化工作,必須建立自己的能力,改善資訊科技創新資源,這包括發展高端資訊科技科研,在科學、工程、工業創新、生物科技等多方面,以配合在商業上推動行業發展、國際化、做大做強。這個國家信息化策略的形容,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有點虛,但事實上作為一種高層次的策略,正把資訊科技、信息化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和重要性點出來,確認資訊科技在社會上的地位,而這也正是香港政府沒有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做到的。

  例如,當我們擁有在基建、制度、人才等方面優勢時,卻沒有像國家般重視資訊科技及訊息化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貢獻,甚至不大了解,仍只留在改善生產力和效率之層次,而我們有否思考和研究,如何可以資訊科技及信息化,面對和改善貧窮、環境等問題,甚至令社會更「和諧」?

  對於發展問題,國家的態度總是說我們是發展中國家,這不單是要求以較低要求「交貨」,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自知有不足之處的態度;反觀以國際城市自居的香港,對批評反而往往是搬出以往的數據或事例,以一種「其實已經很好」的態度回應。今時今日,這樣的態度不可矣,須知區域和國際競爭,形勢可以急速變化,不進即退!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9月10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