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7, 2007

社會對科網業存誤解

社會對科網業存誤解

   無線重頭劇集《歲月風雲》上周的劇情中,由苗僑偉飾演的華文碩,因為他投資的科網公司的股價隨着美國科網泡沫爆破而下滑,之前卻錯過將公司出售套現的機會,結果他燒炭自殺,幸好獲救。

  雖然只是虛構劇情,也難免令人覺得不太合理,早前華文碩購下科網公司是為了在股市中圖利,但劇情並沒交代他資金來自他人,而且此公司股價曾經急升,令他成為科網「才俊」,當時他應曾經獲利,後來股價大跌,他向銀行借錢托市,欠下巨債,令兄長須要將資金調往替他還債,暫停投資車廠的計劃。

  科網公司在創業版上市,創業版的公司實情乃大多缺乏交易,如此大上大落的股票應「實屬虛構」,但更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公司股價一跌,大股東就要托市,在大跌市中勉強托高股價,也無助出售公司,因為買家反而沒有理由肯買貴貨。事實上,股價下瀉也好,失去在高位賣盤套現良機也好,華文碩除了心理上不好過之外,情況不應這麼壞,也不用出此下策。當然,劇情如此可能並非不合理,是正要表達華文碩真的有點笨。

  總之,劇情沒有交代這「科網公司」做的是什麼生意,為何能一度這麼值錢,給觀眾的感覺,是搞科網的都「沒正經事做」,買下公司,玩下遊艇,喝喝紅酒,大家都很「得閒」,公司自己會升值,但也會自動蒸發;實情是,19992000年泡沫高峰時,也沒有這麼「離譜」。社會上包括電視台編劇也把「科網公司」理解作這回事,真的非常可惜,也進一步地令社會對資訊科技和網絡行業的誤解延續及加深。

  劇集主角的家族銳意發展「自家品牌」車廠,劇中常常提及研發設計;戲中反派角色主張的「合資企業」卻被妖魔化。事實上,在全球化環境下還怎會有什麼完全自行開發的汽車?而且主角家族的港資企業投資內地車廠,豈非也是合資企業嗎?如何竟然變成中國企業,也叫人弄不清楚。算了算了,做戲而已。

  但筆者看見劇集一方面對製造平價國產汽車卻當成(主角親口說的)造褔全中國人民,無視環境污染及其他平價汽車為國家帶來的問題,只以國企(忠)對抗合資(奸)的簡單國家主義價值觀定是非,另一方面卻把科網企業打成獨沽一味炒作,總令人覺得意難平。

  事實上,在真實世界裏,中國汽車工業近年面對的產業循環,由銷售快速增長導致巨額投資,增加的生產令產量過剩,出現割價戰、交通擠塞、環境污染,政府政策調控產量,也因中央政策與地方利益不同而收效很有限,結果,雖然賣的車仍多,但其實存貨過量、資源浪費,間接又反令原料成本上升,出現惡性循環。在《歲月風雲》吹捧的中國汽車產業中,當年像華氏家族這類廠商,說不定正是後來問題的一部分。

虛轉實有成果

  相反,在過去10年之中,中國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成功例子,在質在量都更高更多,不少都成功由虛轉實,成為中國人民模範的創業家、首富也不少,即使說港人投資或管理中國資訊科技企業的成功例子,也必然比汽車產業來得多。可惜,難道是劇情需要,主題要選擇一些較傳統的舊工業?

  若劇集是以港人投資或管理為題材的話,反而應選擇科網才較可取,也能標榜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創新和高科技形象。選擇汽車產業,港商根本尚未有「自家品牌」這回事,並不太可信,但也許脫離現實才是戲劇本質。

業界有人才

  不過,筆者近年接觸的香港「科網」創業者,雖然年輕但對技術甚至發展趨勢也有很好的掌握,更有不錯的國際視野,前途無限。

  如果未來可以有電視劇或電影能把科網產業較準確地、有深度地、較正面些表達,這或許會對改善科網產業的形象有點幫助。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8月27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