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0, 2007

保存互聯網歷史

保存互聯網歷史

   上星期,亞洲多個互聯網協會的地區分會,難得地因為一些
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相關會議在香港舉行,而有機會短聚交流,除了我們香港互聯網協會之外,來自東亞、太平洋、澳洲、中東等地的代表也齊集一堂。

  首先,讓我介紹一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協會(Internet Society, ISOC)是一個擁有過百分會、分布在近200個國家的專業人士組織,自1992年來,為互聯網未來發展、國際合作及公民參與作推動和協調,更為互聯網國際基礎標準技術機構提供組織支援,如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IETF互聯網體系結構委員會(IAB等,更獲得ICANN委任管理.org這重要頂級域名。

  在會上我們談到亞洲各地互聯網公民社會可以如何合作,其中共同保留互聯網歷史是最受支持的項目,原來,在日本、台灣、澳洲等地,互聯網歷史保存已經進行多時,例如澳洲政府資助當地互聯網協會把主要澳洲網站保留紀錄,已經實施七年,並與國立博物館合作。

  網站內容時常更新,不時設計也會改變,或加入新的技術,而重要的網站經過時間的變化,不單成為網民集體回憶的一部分,也是科技應用進化的歷史,加上互聯網轉變速度特別快,所以即使較「新」的歷史,也有被保存的價值。例如,我們今天可以在哪裏看到雅虎Google,甚至香港政府的第一個網頁是什麼樣子?

  可惜,香港在這方面也是比較落後,別說保存互聯網站歷史,就算保存科技硬件的歷史也是零分;很多地區都設有科技甚至電腦博物館,香港卻連科學館也落後得令人慘不忍睹。筆者不久前去過參觀那算是國寶的恐龍化石展覽,科學館地方淺窄,有些恐龍骨竟然放在模型飛機旁邊,不知所謂,浪費了中央借出這珍寶給香港的美意;再看看其他的展品,每樣都有一點,但是沒有深度或特色,真的差勁得很,筆者無法相信這些東西有可能吸引電玩年代的孩子們對科學發生興趣!

  外國不少的博物館已經投放資源發展網上博物館和展覽,香港的博物館的網頁只是很「行」的典型政府網頁,有些介紹文字圖片,除了讓人登上查一查地址和開放時間外,試問還有何用?既然電子世界才是年輕人熟悉的,為什麼不把博物館擴充至網絡上和在博物館增設年輕人有興趣的東西?

利培育創意文化

  最近在數碼港展出的GameOn電玩文化展,出色地縮影了45年的電玩歷史,也是倫敦市政府資助的Barbican博物館的傑作,為何香港的科學展覽水平可以差這麼多?總之,亞洲地區的互聯網協會各分會已協議在未來為保留亞洲互聯網集體歷史,共同合作發展,我們深信,這對研究互聯網比較文化和發展區域創意文化影響深遠而有利。

  令人嘆息的是,香港的文化似乎只是向錢看去,但在講求創新和創意的現代世界,如果不致力發展文化相關創意,只像那些加工廠港商般只顧延續優惠,不理投資增強自身競爭力,恐怕錢也不會搵得長。換句話說,是不可持續的。香港什麼拆得就拆的手法,並非新事,但為何近年才出現保衞天星、皇后碼頭這些運動?是這些地標特別喚起集體回憶,還是保育分子手段趨向激烈?還是香港人對生活、自我形象甚至香港這個家的要求出現了改變?

超越物質需要

  這一代的人民需要的東西已經超越了金錢物質的基本需要,不是不要搵銀,但除此之外要的是更多了,尤其是精神上的和為了公共利益的。

  未來社會的變革,力量會更多來自公民社會的推動,這是由下而上的,是參與式主導的;政府從上而下的操控式意圖主導民意,將會愈來愈難達到效果。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7月30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