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02, 2007

處理海纜事故需大視野

處理海纜事故需大視野

台灣地震引致多條海底電纜受損,令香港和亞洲地區電訊及互聯網服務受到影響,從上周三上午起網絡系統出現嚴重擠塞,之後這事件更成為傳媒關注焦點,證明了今日社會對電訊及互聯網服務的倚賴。

傳媒和公眾最關心和希望知道的,當然是海纜何時能夠修复,不知道香港的電訊管理局上周三傍晚提出的五至七日維修時間估計,有什麼根據?須知當時距事發的時間仍不足二十四小時,海纜公司的維修船隊根本只可能在剛出發途中,當時的任何估計其實必然是估多於計。修复多條被地震損壞了、放在海牀底的海纜,工程巨大可想而知,其實不是專家也可以知道;上帝可以七日創造世界,若然海纜公司能在七日完成維修,它們也可封神了。

過去一周的本地傳媒報道,都頗為以香港為中心,鮮有提及事件對地區及國際社會的影響。媒體屢屢追問的始終是香港可以做什麼,特別是香港政府能做什麼,可以避免同類事件重演。筆者感覺這是香港近年社會生態的一個現象:無論什麼事都認為是香港自己最受影響,香港政府必定有責任及能力解決,相對之下國際觀點和視野就少了。

其實,香港有什麼可以做或應該做?不是沒有東西能做,但卻不是近期傳媒報道所提及的那些。例如,傳媒批評電訊管理局太遲發出聲明,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建立「通報機製」,但這可行嗎?香港作為一個電訊監管區域,受監管的只是在香港運作的本地及對外電訊營運商,至多包括對外電訊商代理的海纜上岸設施,光纜公司的運作在國際海域或外地國土,香港政府能夠如何實施監管?

勿盲目提建議

所以,即使勉強嚮香港獲牌照的電訊及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推行通報機製,得到的也只會是像現在一樣的第二、三手資料。雖說是二、三手資料,但近日就算是海外傳媒也倚賴香港電訊管理局公布的資料,可見根本也沒有更好的資料來源。比較其他地區的政府,港府能提供的已經較多和較准確,若要進一步改善,那便應是國際合作層面問題,非香港一體能有效做到。盲目要求港府加強監管的小鎮議員大香港心態,實不利保持香港國際城市地位。 有些自然反應、條件反射式的要求和建議,明顯都沒有經過深思。須知海纜生意涉及百億,所有決定必有商業、運作及技術理由及背景。互聯網中樞始終是北美,亞洲接入主要倚賴海纜,而因為北亞是包括中國市場的原因,接入點集中在北太平洋,經台灣東岸北上日本,東行跨越太平洋至北美上岸。其實也有采用其他路綫的海纜甚至陸纜,除南嚮新加坡、澳洲方嚮海纜之外,甚至經中國和俄羅斯到歐洲的都有,但容量都較低,成本也高得多。 台、日海峽地區地震多,為什麼不增加采取其他路綫的海纜?台灣西岸因為政治理由走不得,加上從香港其實嚮什麼方嚮走,亞洲海牀都是地震帶,分別不大;而且,海纜在成本、安全、運作上,其實比地纜優勝,那麼衞星又如何?雖然連高官也出來說要研究透過衞星傳送,但衞星容量只及海纜的很小分量,技術上又會有較長延誤,而且雖然不受地底下的地震影響,但卻常受地面上的氣象影響,所以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取代海纜。

此外,還有人提議,香港應自建電纜自保,這也是缺乏國際視野的大香港思想,根本並不可能。例如,受損的海纜中,2001年落成的APCN-2海纜,花了一百一十億美元,2002年建成的CSC海纜,也用了二百億美元,海纜生意虧本居多,互聯網熱潮時的Global CrossingFlagLevel 3等,有的破產,有的重組。而且,建得一條也同樣有受損可能,要建多少才行?政府直接參與會引起無數國際政治問題,所以大國如中美也不能這樣做,香港算什麼?

國際合作

當然,這也不是在說,香港什麼也不能做。今次事故已經證明,香港真的是亞洲電訊樞紐,我們應帶頭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電訊監管機構合作,與國際電訊及電纜公司建立國際性事故通報及合作方案,並共同協商未來電纜建設規劃,以求能達到更多元化的網絡基建和更高的服務水平。就像香港剛主辦過國際電信聯盟的展覽及會議,香港也可以扮演聯系國際網絡基建安全之平台角色。

正面點來看,這次事故對香港並沒有造成太廣泛的影響,相比之下,在南韓的不少外國銀行包括花旗匯豐美銀等的櫃員機及網上銀行服務,都曾一度暫停,這反映了兩個客觀事實,第一,香港的對外電訊基建是世界級的,第二,香港的大型企業在災難應變准備也是一流的。始終天災難避,但香港的電訊及互聯網供應商和大型重要服務機構的表現,都是合格有余的。

香港如此做得到也不是偶然的,香港借着地理上的優勢,四方八面已有最多的海纜、陸纜和衞星供應容量,這些都是對外電訊全面開放市場的果實,加上本地電訊市場也是開放的,令對外電訊商在本地接入也能有選擇,不像很多其他亞洲地區和國家,仍以國營壟斷者主導;所以,香港的電訊基建的確是優質的,香港也真的是區域電訊樞紐。

展望嚮前,我們應該明白,這次受損的海纜要多久修复,不是我們可以控製的,但香港從這次事件中應認識到,要進一步鞏固市場開放,以政策鼓勵電訊投資,例如增建目前只有兩個的海纜上岸設施,另外還要發展香港為區域網絡後勤應變中心,利用優質的內部及對外基建,為本地企業包括這次受影響較大的中小企,以及區內其他地區用戶,提供服務。


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07年1月2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