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2, 2005

從香港電子證書汲取教訓

Hong Kong Post's eCert service may be coming to an end, which is inevitable. The whole story of eCert is a comedy of errors by a host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volved, and most of all, why did they not listen to voices of reasons, and carry on such policies destined for failure until its very end, only at the expense of our tax dollars and consumer interests? I truly hope they can learn yet another lesson this time.

從香港電子證書汲取教訓

  香港郵政經營的電子證書虧損連年,服務使用率低,五年來共發出約一百四十七萬張電子證書,其中一百二十萬張內置在智能身份證的,是後期在更換智能身份證免費送的。在投資虧損超過二億元後,香港郵政將邀請私營機構接手,否則將在2008年3月結束營運。

  聽到這消息,可說完全不令人意外,根本上,香港電子證書從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筆者多年來立場未變,現在有些「早已告訴你」的感覺。但這絕不是驕傲,只是可惜,為何政府次次總不肯及早從善如流?

  政府說,當年香港郵政委託某大學做市場調查,指出電子商貿發展前景佳,社會將對核證服務需求很高。唉,通常這些所謂市場調查就只是瞎子帶領瞎子,你想聽什我就講什。電子商貿與核證服務根本無必然互連關係,亂說亂信,只是對電貿與市場原則,毫無了解。

價格是關鍵

  電子證書是不能推動電貿發展的。這最明顯不過的,是歐美等地電貿發展較佳,也沒有設立政府主導核證服務,其發展較佳的原因主要是價格低,以及對消費者保障較佳,這兩個主因,一屬市場因素,二屬監管環境,但政府卻沒面對這些基本因素,錯誤以技術主導。

  所有研究都會發現,電子商貿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用戶對網絡安全的擔憂,但這是因為沒有電子證書,抑或是網上服務價格沒有優勢,消費者保障不足?從歐美電貿發達地區經驗,結果很清楚,在亞馬遜買書,價格較便宜,有問題包退錢;所以,筆者一直強調,網絡安全的擔憂只是用戶的藉口,答案也絕不致於把電貿過程複雜化。

  若然一定要設立電子證書,就唯有創出市場,沒用戶哪有應用,沒應用哪有用戶?筆者五年前已經建議,香港郵政與其每張電子證書收費數十元,何不免費提供,表面上兵行險,實際上是互聯網常勝之道;即使有二百萬人之多領用,少收數千萬元,但卻是值得的投資,以眾多用戶吸引應用發展,結果,等到推出智能身份證時才這樣做,已經太晚了。

  電子證書策略完全漠視市場運作,應用電子證書的電子政府服務,完全沒有對用戶提供優惠待遇,試想,如果電子報稅、網上車輛續牌可減價1%,有多少人會肯轉用?若說這辦法對不用互聯網者不公平,那只反映決心不足。

  電子證書另一個為人詬病之處,是它的難用及不方便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即使我們資訊科技行家中,絕大多數都只好放棄,長長的密碼,軟磁碟的分發方式,令人懷疑香港郵政是從火星來的嗎?香港郵政的宣傳手法,例牌地、落伍地找來明星代言,既無新意,更無作用。

政策局失誤

  在香港這小小市場,一個不國際化的純本土電子證書,差不多是死路一條,但數年前筆者和一位學者,向香港郵政兩位顧問花了多少唇舌,也不能令他們明白,本地電貿網站為何棄用本土電子證書,而採用國際性核證服務,是因為外地客戶不能亦不會使用香港的電子證書;總之,「官方」所賜的你不要, 有些官是永遠不會明白的。

  除了政策,執行上的問題亦暴露出兩個局之間的予盾,工商及科技局希望推動電子商貿,但香港郵政卻屬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要自負盈虧,但又沒有基本生意觸角,至利用智能身份證發了百多萬張電子證書,又涉及另一個保安局,和百多萬消費者市民被朝令夕改的影響。

  政府明年要推出下一階段電子政府發展計劃,電子證書本來是中心部分,如今變成極不明朗因素;另一方面,政府在此策劃及執行的問題甚至錯誤,必定要分析清楚,從中汲取經驗,不能推卸說用戶不用就算,而令電子商貿形象及發展受損。

刊載於《信報》2005年12月12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