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8, 2005

董任內對IT界具貢獻

With the "surprise" resignation of CH Tung as the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it is time for a look back at what he has done for Hong Kong's IT industry, and what he can still continue to do in his future roles in Hong Kong and China.

董任內對IT界具貢獻

~~~~~~~~~~~~~~~~~~~~~~~~~~~~~~~~~~~~~~~~~~~~~~~~~~~~~~~~~~

  香港人總是向前看的,無論大家對董建華的評價如何,自從上周四他正式宣布辭職以來,港人對他的冷淡,在這幾天寒風之中,連筆者一向不算挺董者,亦感到有點心寒;在此,讓我們為董特首在過去七年為資訊科技界所做的事,作個總結,看看功過。  

雖然,資訊科技界在這幾年面對不少困難,但我們也不能太善忘,應對董建華在他首任內為這界別所做的,即使不可說「招招見效」,但也肯定有助我們香港趕得上在上世紀末的科網熱潮─泡沫爆破不是他責任,相反地,董建華為資訊科技界確立了不少在港英時代沒有的政策、支援及資助。

  董建華從19971999年的首三份施政報告,對資訊科技都很重視。在1997年,特首宣布成立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後來在主要官員問責制下納入現在的工商及科技局),並展開對資訊科技在教育方面的投資;1998年,成立由已故的田長霖教授領導的創新科技委員會,另決定斥資三十多億元興建第一期科學園,當然,還有數碼港和第一份數碼21策略文件,都是當年出現的。

  1999年, 董建華落實創新科技委員會的建議,撥款五十億元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在十年投資超過二十億元成立專注中游研究的應用科技研究院、成立常設諮詢組織,定出輸 入科技專才機制,以及推出創業板。對所有這些局、機構、建設,我們不可以說全部都已經奏效,相反地,我們可以想像沒有這些改策和建設的情況嗎?雖然這些投 資仍在發展階段,但若然沒有它們,肯定資訊科技界甚至香港的經濟,不會比有更好。

一直支持發展知識經濟 董建華政府過去七年在資訊科技政策都能夠保持主要的基本方向,例如政府資訊科技應用及電子政務項目,一直堅持及增加外判;在電訊監管政策方面,亦保持開放政策不變。另一方面,CEPA對電訊及資訊科技服務和產品行業,亦開始有點幫助,這些對業界都是正面和有益處的。  

筆 者相信,董建華個人對科技產業以至發展知識型經濟,基本上一直是抱支持態度的,只不過,就如在很多政策範圍內一樣,他可能真的有心無力。如果要進一步評價 的話,在於他早期政策集中在體制和項目的基建,但卻未能成功地向市民、各行業及社會整體灌輸轉型知識型經濟的概念和必要性,令社會上對科技產業仍只視為炒 作;另外,政策在基建方面有些成績,但雖有供應,但發展需求卻追不上,令行業在董治後期都沒有好日子過,這又反而令人忘記了早期基建正面的地方。  

筆者在去年12月初曾參與一個董建華向專業人士就今年的施政報告的諮詢會議,當時,他明確地肯定科技產業對香港及中國的重要性,他甚至主動指出,美國杜魯門總統在二次大戰後銳意地投資高科技,對後來美國的經濟以至國運都影響深遠,高科技產業未來在中、港都有極關鍵性的地位。

辭任後仍可為港服務

只 要從樂觀點地想像董先生建議的服務,確實可以繼續下去,筆者更以為,董建華最能發揮,最適合他為香港貢獻的位置,即使不是特首,也許就是政協副主席,過去 在國際上,領導人表現平平但卻能在退位後反而重拾人心者,大有人在,美國總統卡特就是表表者,雖然在任時差不多一無是處,劣評如潮,但他離任後的工作,反 而令他成為最模範的前任美國總統。  

筆者當然不會建議董先生像卡特般去各國推動人權和公平選舉,或者為窮人建造居所,但他以前商人及政協副主席身份,可以繼續推動香港的產業與國家發展政策接軌,尤其是高新科技、訊息及電訊產業方面,這也是董任內CEPA的合理化和必須的,對中港雙方也肯定互惠雙贏的。  

科技發展一直是中央政府非常重視的重點方向之一,例如總理溫家寶最近也重申對電子商貿及電子政務的策略性支持,香港在國家產業發展、研究開發方面,在內地或對海外的定位及分工,如何相互配合,希望這些會成為董先生未來工作的重點。


刊載於《信報》2005年3月17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