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3, 2005

裴氏研究成「預測」紀錄

A summary of the recent survey by th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It would be nice if there's such a project to look at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and indeed telecommunications on Asia and China. If only there's a Pew foundation here :)


裴氏研究成「預測」紀錄
眾專家皆擔心互聯網被恐怖襲擊

  美國互聯網研究機構「裴氏互聯網及美國生活計劃」,剛推出了一個名叫「互聯網未來」的調查報告,調查以電郵發出問卷進行,機構先向一群技術專家及社會評論家發出問卷,再請他們把問卷轉發給他們認為有見之士,結果,調查以問卷訪問了一千二百八十六人,其中一半早在1993年前已使用互聯網,三分之一在學術機構工作,三分之一來自商界,其他就屬於非牟利機構、政府及傳媒等。

  調查所得結果中,最受各界關注的,是三分之二受訪者都認為於十年之內,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或美國的電力網絡,將遭受嚴重的襲擊,無可否認,愈來愈複雜的網絡,和各方面對網絡的倚賴,令它成為恐怖分子難以抗拒的目標。

  專家亦同意,互聯網必定進一步融入各項環境設施,高速寬頻將更普遍,用戶數目也必大幅增長,從而對人們工作、生活、關係,都會帶來很多改變,例如超過 50%受訪者都認為虛擬課室及遠程工作等,都會更加普及。不過,有點令人擔心的,是近60%受訪者都認為政府和企業對個人的監察,亦將隨科技發展而更為無處不在。

宗教最不受互聯網影響

  不過,在互聯網的公民社會發展中角色問題上,受訪專家中就有較明顯的分歧,例如,互聯網會否令宗教和政治的極端主義抬頭,能否令人民社會網絡擴張,又或者科技能否解決醫療系統面對的成本和失誤等問題,專家們都沒有一致的信心,甚至,在具體的問題上,如網上投票選舉能否在十年後成熟、可靠和普及?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此預測認同。

  互聯網所引發的變化,專家認為對各傳統機構或行業,尤其新聞、出版、教育、醫療等方面將非常顯著,例如近年大紅大紫的博客(blog)、點對點網絡上的影音擋案交換等,對傳統新聞工作、內容創作及發行的模式,明顯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不過,專家認為,互聯網對傳統社區和家庭,以及政治組織的影響反而有限;至於最「不為所動」的,竟然是宗教。

  網絡技術與資訊運用的相輔相成,包括一些令部分企業及政府執法者相當頭痛的問題,如點對點網絡上的盜版內容,對很多專家反而是個令人鼓舞的創新,反而一些以為應最易受惠於科技得以改善的範圍,卻對改變最抗拒,其中最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教育界,也許這完全不叫人意外,我們只要看看近日香港教師為求利益的工業行動就明白,這些不市場化的利益團體的問題,中外都大致相同。

科技與社會文化互動

  無論如何,裴氏互聯網研究已成為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中一個非常有趣的「預測歷史」紀錄項目,從1990年起,專家對未來的預測,對也好,錯也好,這些預測都反映了人們在當時對未來的期望,這些資料本身也是個思想的歷史紀錄。

  對我們科技界人來說,這些研究的價值,亦包括提醒我們不能夠只講技術、產業、市場這些,科技與文化、民生和社會的互動關係,也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亦不可忽視。

刊載於《信報》 2005年1月13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